4 月 26 日,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河南省委网信办主办、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承办的“河南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专项行动”分论坛在金河校区知行楼一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培育 AI 新质人才,服务地方新发展”为主题,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发展、人才培养及地方应用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马耀锋主持,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

下午 14:30,论坛正式拉开帷幕。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尚德基发表开幕致辞。致辞中,尚德基书记着重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以及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详细介绍了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在“AI+”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场景应用深化、服务机制完善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与长远目标。他指出,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搭建起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精彩的讲座环节,三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前沿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深度交融,充分彰显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核心驱动力的重要地位,以及培育高质量 AI 人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首场讲座由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华带来,主题为“大小模型协同赋能的航空保障作业虚实融合场景生成”。王华教授以我国航母航空保障作业场景生成需求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该领域的复杂性与技术挑战。她详细阐述了团队在虚拟环境航保作业行为学习与生成、实测数据驱动航保作业行为学习与生成,以及层次语义表征与虚实融合交互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示了这些成果在军用及民用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王华教授的分享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为现场听众带来深刻的学术启发。

第二场讲座由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授王红梅主讲,主题为“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课实践与探索”。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王红梅教授深入解读了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转型的实践路径。她明确指出,教学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是课程改革的三大核心难题。针对这些问题,王红梅教授团队创新提出“问题 + 案例”双轮驱动教学方法,打造出“理论 + 实践,有趣 + 有用,通识 + 科创”六维并举的课程特色。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分享,王红梅教授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人工智能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内容,为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最后一场讲座由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授于江德带来,主题为“DeepSeek 的发展历程与技术创新”。于江德教授以近期备受瞩目的DeepSeek大模型为核心,系统介绍了深度求索公司的成立背景、技术根基与发展历程。随后,他深入剖析了 DeepSeek 在技术层面的主要创新与领先优势,并分享了该大模型的多元应用场景及其社会意义。于江德教授强调,DeepSeek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化、助力地方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报告不仅揭开了大模型技术的神秘面纱,更激发了大家对未来 AI 技术发展的无限憧憬。

下午17:00,论坛进入闭幕环节。马耀锋院长对三位专家的精彩分享致以诚挚谢意,并全面总结了本次论坛的丰硕成果。他表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也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在 AI 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未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培育 AI 新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谱写崭新篇章。(黄继海)